志骋新闻

90年代我们坐过的那些出租车

2013-05-29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拥有汽车早已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。私家车数量的增长,带来的则是拥堵不堪的路况。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、一线城市稀缺的停车位和高昂的停车费,使得不少人忍痛放弃自驾车改乘公共交通,“打车”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出行的不二之选。今天将带大家回顾一下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国产出租车,时间则锁定为90年代的中国,这些曾为我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出租车是否能唤起你曾经难忘的记忆?

廉价出租车—“面的”

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“打车”这一新鲜的出行方式。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尚处在萌芽阶段,消费者对出租车需求的日益扩大,但并没有一款合适的车型符合当时出租车市场的用车需求。北京市政府提出“一人招手,几辆等候”的出租车行业发展方针,以北京友谊出租车公司为主的第一批“面的”投入运营。

一时间,这种体型瘦小、价格低廉的微型面包出租车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。“麻雀”虽小,“肚量”巨大,这种“面的”能轻松装下5、6个成年人,有时挤上10个人也不在话下。以前经常能见到有人推着自行车打“面的”的情景,甚至“打的”搬家的也不在少数,这足以证明“面的”已深深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
之所以“面的”能在国内出租车市场中风靡,还要得益于中国第一款微型面包车的诞生。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能力生产民用产品。1979年4月,中央提出“军民结合、平战结合、以军为主,以民养军”的十六字方针。有客车生产经验的昌河汽车则接到了生产微型车的任务,原型车则选定为连续8年蝉联日本畅销微型车铃木Carry 。

1979年,铃木Carry ST-90在日本上市,该车分为微型厢式货车和微型皮卡两个版本,搭载排量为543毫升的三缸发动机和797毫升的四缸发动机昌河汽车于1980年引进了日本铃木Carry ST-90微型面包车进行分解、测绘设计等工序。

1982年底,首辆国产ST-90样车成功试制,产品编号为CH730,此后又变更为CH110X和CH1010,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昌河小面”。昌河CH1010微型面包车搭载由东安发动机制造厂生产的排量797毫升的DA462发动机(其技术源于铃木F8A),最大功率35马力(26kW)/3500rpm,最大扭矩51N·m/3500rpm,与发动机匹配的是4速手动变速箱,最高车速为95km/h。1982年诞生至2000年停产,昌河CH1010系列微型车共生产了151629辆。

国产高档出租车和后“面的”时代

随着“面的”时代的终结,当年和天津大发一同被考察的夏利正式迎来了“春天”。在天津大发投产后不久,天津汽车和当时国内汽车行业高层领导们决定以CKD的形式引入生产308台第二代大发Charade(G11)轿车进行“试水”。大发Charade的出现迅速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,天津汽车立即决定将第三代大发Charade(G100)引入国产。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将这款车命名为“夏利”,结合此前引入国内的天津大发“华利”面包车,两车的名字在一起便有了“华夏得利”的寓意。

夏利的原型车第三代大发Charade于1987年在日本正式上市,根据车型及出口国家的不同,提供1.0升三缸汽油、柴油及涡轮增压发动机,1988年1.3升四缸电喷发动机投入使用,与发动机匹配的分别为4速和5速手动变速箱及3速自动变速箱

1988年,天津微型车厂推出了以第三代大发Charade为原型的TJ7100两厢夏利轿车,两厢夏利TJ7100的车身尺寸为长3610mm,宽1600mm,高1385mm,轴距为2340mm,车重740kg。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它,都绝对算得上袖珍。

动力方面,当时生产的夏利TJ7100搭载来自大发的1.0升三缸化油器发动机,最大功率52马力(38kW)/5600rpm,最大扭矩75N·m/3200rpm,与之匹配的是4挡手动变速箱,最高时速135km/h,每百公里油耗4.6升。

当时的夏利售价高达近10万元人民币,尽管如此,在那个国产车型极度匮乏的年代,夏利的出现弥补了市场的空缺,迅速成为当时的热门车型。随着廉价“面的”时代的终结,凭借结实耐用、经济实惠,以及维修方便、养护成本低等优势,夏利迅速成为各大城市出租车市场的首选车型。全国各地夏利出租车的定价也并不相同,北京为1.2元/公里,其他城市每公里为0.6元至1.2元不等,有些小城市甚至可以上车讲价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天搭乘夏利出租车极为痛苦,虽然车内配有空调,但面对极为薄弱的动力,出租司机都不会使用空调。

“老三样”称霸国内出租车市场

说到曾经的国产出租车车型,就不得不提到中国“神话”级车型——上海大众桑塔纳。1981年,德国大众推出第二代帕萨特(B2)轿车,与三厢版一同推出的还有三门、五门掀背版和旅行版车型。1985年上海大众正式成立,帕萨特B2最初以CKD形式引进国内生产,国产后被命名为桑塔纳

1987年,彩色电视机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,那句“拥有桑塔纳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桑塔纳广告家喻户晓,桑塔纳一时间成为那个年代身份的象征。这个方头方脑的“家伙”让国人对德国车“扎实、耐用”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。当时国内中高端出租车主要以进口车型为主,桑塔纳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。

国产三厢桑塔纳车身尺寸为长4546mm,宽1690mm,高1427mm,轴距为2548mm。搭载排量为1.6升的直列4缸8气门化油器发动机,最大功率87马力(64kW)/5200rpm,最大扭矩128N·m/3000rpm,采用4速手动变速箱。此后,上海大众又推出了95马力的1.8升车型。

1995年,以巴西产大众Quantum为基础开发的桑塔纳2000正式下线,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后排空间加长了10厘米,这也使得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大大提高。桑塔纳2000车身尺寸为长4680mm,宽1700mm,高1423mm,轴距为2656mm,整车质量1210kg。动力上,桑塔纳2000依然采用95马力的1.8升直列四缸发动机。上市后不久,桑塔纳2000就开始与老桑塔纳一同在以上海城市为主的国内出租车市场中打拼。

总结:

国内的出租车车型从最初价格低廉、用途广泛的黄“面的”,红遍大江南北的国民小车夏利,再到统治国内出租车市场的“老三样”。从不断变化的出租车车型中能够看出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,这些国内五花八门的出租车中,已经消失的黄“面的”和红夏利虽然技术老旧、廉价且几乎谈不上舒适,但却承载着人们无数美好的回忆,同时也成就了那个年代国内特有的一股出租车文化。